承担7项先行先试任务,青岛要这样打造“国家试点”

 新闻资讯     |      2021-01-14 08:59:25

进一步深度“嵌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青岛,将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市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正式出炉,将开展7项试验任务先行先试。

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近一年以来,在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乡村振兴攻势协同作用下,青岛城乡融合成效初显。

而《方案》的出路,勾画了城乡融合“青岛样板”的“路线图”,将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深度挖潜。 

1、新发展格局下城乡壁垒急需突破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城乡”一词出现了20次,足见处理好城乡关系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路径,更是正当其时。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问题,就摆在眼前。从收入上看,2019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84元;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7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1:1。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差距。

在协调发展的指引下,在问题导向的引领下,青岛一直在思量和探索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局面良好。

青岛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尽快构建更加平衡的发展环境,城乡差距潜存“代际传递”的风险。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是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活内需巨大潜力,成为形成“双循环”的源泉和动力。

2、勇担责任承担7项改革试点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是城乡融合的要义。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五大体制机制。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单位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提出在全国选择11个试验区,开展11项试验任务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到2025年,充分释放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涵盖济南、淄博、青岛三个片区的山东济青局部片区是11个片区之一,总面积约12846平方公里。其中青岛片区包括即墨、平度、莱西“一区两市”,面积6665平方公里,占山东济青片区一半以上。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获批,对于青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助推突破平度莱西攻势,缩小南北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构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家要求,济青片区重点开展5项试验任务,分别是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贯彻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青岛勇担责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结合,从国家11项试验任务中,又自选增加了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2项试验任务。

也就是说,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中,青岛将就7项改革任务开启先行先试。